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特别是财务报告上应该如何处理
在会计中,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财务报告的处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
初始计量:当企业取得一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时,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记录其初始成本。例如,企业购入一项金融资产,如其他债权投资,应按其公允价值加上交易费用之和记录,同时,如果价款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则应单独记录在“应收股利”科目中。
-
后续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需要定期重新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负债,以反映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如果公允价值上升,相应的增值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若公允价值下降,企业则需确认公允价值减少额,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贷方。
-
估值技术:在确定公允价值时,企业可能需要使用市场法、收益法或成本法等估值技术。例如,市场法可能涉及比较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收益法则涉及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而成本法则基于重置成本。
-
层次划分:企业需要根据公允价值层次来确定最可靠的数据来源。如果存在活跃市场报价,企业应优先使用这些报价。若报价不可用,企业可能需要使用估值技术,同时考虑不同层次的输入值,如第一层次的市场报价、第二层次的可观察输入值,以及第三层次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
信息披露:企业还需要充分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以及重大不可观察输入值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潜在影响。这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使投资者和分析师能更好地理解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
-
变更管理:如果企业变更了估值技术或其应用,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作为会计估计变更来处理,并且需要披露这些变更。
综上,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报告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要求企业定期更新和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