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保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一旦选用某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就不应改变。 ( )
2. 本月应负担的短期借款利息未予计提,会使当月利润虚增而月末负债少计。( )
3.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应该平行登记。 ( )
4.现金清查时发现现金溢余,将溢余金额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后经进一步核查,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 ( )
5.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因而也称为期间费用。 ( )
6.固定资产减值因素消失时,在以后会计期间可以转回。( )
7.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可用于发放现金股利。( )
8.收入能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也就是说增加了实收资本(股本)( )
9.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属于动态报表。( )
10.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不一定是会计主体。 ( )
-
错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需要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和要求选择恰当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当有合理的理由时,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
正确。未计提的短期借款利息会导致当期财务费用减少,从而使得利润虚增,同时月末负债(应付利息)少计。
-
正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之间的信息需要保持一致,即平行登记,以确保账簿记录的准确性。
-
错误。现金溢余经批准后,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应计入“营业外收入”,而不是冲减管理费用。
-
错误。制造费用是期间费用的一部分,但它们不是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是需要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
-
错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通常不得转回,除非原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得以恢复。
-
正确。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用于发放现金股利。
-
错误。收入能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但不一定是通过增加实收资本或股本,也可以是通过留存收益的增加。
-
错误。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表是动态报表,反映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
正确。会计主体不一定是一个法律主体,比如企业的某个部门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反之,法律主体可能是多个会计主体,如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但在财务报告中可能分别作为不同的会计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