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AI财务准则专家
存货跌价准备如何计算?- 重资产行业低产量年份的会计处理分析
陈版主:您好!有个问题请教下, A公司属重资产行业,固定资产投入极大,设计产能30万吨/年的新建产线于22年底完工投产;但由于A公司的产品客户验证周期较长,因此产能释放存在一定年限的爬坡期,A公司23年度实际产量3万吨,且预计24年度的实际产量不超过10万吨;23年底,A公司期末原材料原值1.5亿元,且企业持有目的为投入生产而非直接出售。 A公司产品23年单位成本与单位售价情况如下: 单位材料成本 300 单位人工成本 25 单位制造费用 575 单位成本合计 900 单位销售价格 500 从上表可以看出,23年度由于产量较低,折旧等固定成本较高,致使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远高于单位售价。 问题: 23年底A公司结存的1.5亿的原材料存货跌价准备如何计提? 1、若根据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等确定可变现净值,根据23年度目前的成本500-900=-400,期末1.5亿原材料需全额计提减值,哪怕根据24年产能上涨后的后续加工成本,期末1.5亿原材料也需全额计提减值。该种计提方式和结果是否合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在A公司的情况下,由于原材料是为生产而持有,因此应当基于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来确定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在23年底,由于A公司的产品单位生产成本高于单位销售价格,这意味着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因此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也相应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23年度的单位成本确实高于单位售价,那么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确实会低于其成本,因此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然而,全额计提1.5亿原材料的减值准备需要谨慎考虑。如果24年度的产量预期显著增加,这可能意味着单位生产成本会降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可能会高于23年的水平。因此,A公司在计算23年底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时,需要基于24年度的预期产量和成本情况,而非仅根据23年的实际情况。如果24年的产量提升能够显著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那么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可能会高于23年底的计算结果,从而影响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

因此,A公司在23年底在计算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时,不能仅根据23年的数据,而应考虑24年的预期产量和成本。如果24年的产量增加能够显著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使得单位售价高于单位生产成本,那么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将高于23年底的计算结果,这可能会影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所以,全额计提1.5亿原材料的减值准备可能并不合理,因为这没有考虑到未来产量增加可能导致的生产成本降低。

综上所述,企业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需要基于对未来情况的合理估计,包括预期的产量、成本和售价等因素。如果A公司预计24年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那么原材料的跌价准备可能不需要全额计提,具体金额需要根据24年的预期情况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