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A公司于2×22年12月31日将其某自用房屋用于对外出租,此时该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800万元,该房屋的成本为7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
转为投资性房地产之前,已使用4年,企业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后,预计能够持续可靠取得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
允价值,A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假定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同时,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
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确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2×23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900万
元。下列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有(
)。
A
2×22年12月31日应确认其他综合收益200
B
2×22年12月31日应确认其他综合收益 150
C 2×23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34.38
D 2×23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84.38
2×22年12月31日,A公司将自用房屋转为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为800万元,账面价值为750万元。因此,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50万元,这个差额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即:
2×22年12月31日应确认其他综合收益 = 公允价值(800万元)- 账面价值(750万元)= 50万元。
2×23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上升至900万元,产生了新的暂时性差异,但税法规定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计算如下:
2×23年12月31日的暂时性差异为900万元(公允价值)- 800万元(2×22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 100万元,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00万元 * 25%(所得税税率)= 25万元。
因此,2×23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5万元。
综上所述,正确的会计处理是:
B. 2×22年12月31日应确认其他综合收益150万元 C. 2×23年12月31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5万元
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和C。